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教程 > 网络热点 > 王莽生平都做过哪些事情?王莽的一生详情

王莽生平都做过哪些事情?王莽的一生详情

2023-01-03 16:13:05 作者:3D小编 文章来源:互联网 阅读次数:

王莽生平都做过哪些事情?从孤苦少年到权倾天下,最终身死国灭,且看王莽跌宕起伏的神奇一生。

新朝皇帝王莽,是历史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他开创了自己的朝代,却让基业在自己手中灭亡;他曾是众望所归的圣人,最终却成了人人唾骂的篡逆;他曾有着饱满的理想,而残酷的现实却将其无情击碎。

有人说他是个思想超前的穿越者,也有人说他只是个脱离实际的空想家,但“尊儒复古,改革变制”始终贯穿着他的一生,或许他操弄权柄的最终目的便是为此。

然而改革不仅是对国政的调整,更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以及利益的重新分配,顺应潮流的改革会促进社会发展,脱离实际的改革则会造成巨大的灾难。王莽用一己之力篡夺了大汉王朝,但最终又因改革把自己建立的“新朝”击得粉碎,他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这还得从王莽的青年时代说起。

权力之路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驾崩,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他尊母亲王政君为皇太后,舅舅王凤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由此开始了“外戚”王氏家族数十年的辉煌。

然而在最初这些辉煌却都与王莽无缘,相比兄弟叔伯们身居要职,王莽却因为父亲早逝始终无法高升,家中更是一贫如洗,但颇有心计的王莽不甘平庸,他苦心孤诣为自己规划出一条通往权力上层的人生道路:

自董仲舒提倡“尊儒”开始,并随着历代的尊崇、儒学逐渐成为了汉朝的官方显学,王莽便以儒家行为道德为准则,处处表现出恭俭有礼、奉行孝道的“纯儒”面目。相比长安城中,其他靠着家族权势飞扬跋扈的王氏子弟,王莽显得是如此鹤立鸡群,顿时赢得朝野上下一致称赞。

同时,王莽对王氏家族的掌舵人王凤,更是用尽浑身解数极尽讨好,在他生病时侍奉得无微不至,终于得到了这位伯父的欢心。于是王凤临终前还惦记着这位好侄儿,恳求皇太后王政君好生照顾,王莽因此被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从此平步青云。

不过太后面前的红人不止他一个,王政君有个外甥淳于长一样非常得宠,而且当时他是卫尉,官职还位居王莽之上。

这个异常强大的对手让王莽非常忌惮,他没有急于出手,而是一直在等待时机。

机会很快就来了,当时许皇后被废并幽禁在长定宫,她不甘心就此沉沦,而恰好自己的姐姐许孊和淳于长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于是许皇后便通过姐姐重金贿赂淳于长,希望他能在汉成帝面前为自己说情。没想到淳于长却收了钱不办事,一边诓骗许皇后一定尽力一边用轻佻的言辞对她进行羞辱。

···

这件事被王莽所知后,他立刻决意以借刀**之计除去这个政敌,于是王莽将搜集到的淳于长的诸多罪行报告叔叔大司马王根以及王太后和汉成帝。

淳于长大为恐慌,只好去向王莽的另一位叔父王立求情,没想到弄巧成拙反而受到汉成帝的猜疑,最终淳于长被杀死狱中,王立也就此失势。

这次王莽一箭三雕,不仅为自己赚得了名声,还解决了权臣之路上的竞争对手淳于长和叔父王立,没过多久,就如愿以偿接替王根当上了大司马。

然而这对王莽来说只是个开始,他还有着更大的野心。

篡汉称帝

王莽早有篡汉之心,然而他深知自己声望不足,贸然行事会激起极大的反弹,于是他又想出一个以退为进之计。

汉成帝去世后汉哀帝继位,于是他的祖母定陶王傅太后与丁皇后这两大外戚家族开始得势。而王莽却并没有与他们展开竞争,反而辞官归隐,闭门不出,一副闲云野鹤的模样,谨慎得令人不可思议。

更有甚者,那段时间他的次子王获因杀死家奴竟被王莽逼得自尽,此举再次得到了舆论的广泛好评。

在那个年代,杀死家奴并非什么大罪,更罪不至死,但王莽却大义灭亲,对儿子处罚得如此严厉,这让王莽“圣人”的名声越发响亮。同时他知道只要王政君还在,自己迟早会有机会,到时再带着巨大的声望回归,自己将彻底权倾朝野。

果不其然,王莽的计划成功了,一直积攒的名声让他获得了极大的舆论助力,于是没过多久群臣就纷纷上书,王莽很快又被朝廷召回京城。

此后王莽继续塑造着自己的忠臣形象,同时排除异己。凡是国家遇到了水旱蝗灾,他都带头献出田地钱财,倡导百官捐款赈济灾民,安置鳏寡孤独,又推行恩惠,提议封赏内外朝臣,赢得了朝野和民间的一致称赞

而汉哀帝逝世后,他又把女儿嫁给了继任的汉平帝,随后凭外戚身份,又先后成为“安汉公”和“摄皇帝”,距离篡位只差一步之遥。

为了跨过最后这一道坎,王莽费尽心思,他利用各种符瑞以及谶纬等手段为自己造势,终于到了初始元年(公元9年),在得到朝野和民间广泛支持的基础上,他要向那至高无上的位置迈进了。

而此时已是太皇太后的王政君,万万想不到这个当初恭顺正直、风评极佳的侄子竟一直怀有篡逆之心,但在王莽的步步紧逼之下,她也无力改变局势,最终只得交出传国玉玺,算是默认了王莽篡位的合法性。

推行改革

王莽登基后立刻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对官职和地名进行了大面积修改:

比如中央的“三公九卿”中

大司农改为羲和,后又改为纳言;大理改为作士、太常改为秩宗

大鸿胪改为典乐、少府改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改名司中

太仆改名太御、卫尉改名太尉、执金吾改名奋武、中尉改名军正

地方的郡太守一职,则又改为“卒正”、“连率”、“大尹”......

而在地方地名中

广汉改广新、谷远改为谷近,符离改为符合,曲周改为直周,曲梁改为直梁,无锡直接改为有锡,无盐改为有盐......

全国116个郡,改名了91个,1587个县改了730个,凡此花样繁多,不胜枚举,取名更是天马行空,穿凿附会,顿时给国家行政造成严重的混乱。

而这不过是牛刀小试,很快王莽又弄出了新花样。他清楚当时因为豪强兼并土地严重导致很大的社会矛盾,于是竟突发奇想恢复周礼中的“井田制”,称之为“王田制”,并规定田地和奴婢都不准买卖。

王莽的初衷是好的,之前西汉税收为三十税一,但由于土地兼并,很多失去土地的自耕农被迫租种豪强的土地,要缴纳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地租。

然而王莽太过脱离实际,一纸空文在现实面前显得非常苍白无力,他不顾豪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积累下来的强大实力去强推改革,这必然受到极大的反弹。

况且王莽自己就是地主豪强的代表之一,他此举相当于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因此很快便遭到广泛的反对。

王莽见状立刻害怕了,他担心丢掉自己的基本盘,只好宣布收回成命。

除此以外,王莽又凭一己之力将国家的经济弄得一团糟。他在位的十几年里多次发行新的钱币,比如其中就有错刀、契刀和大钱等三种,分别值五千钱、五百钱和五十钱,与原来汉代长期使用的五铢钱并用。

然而这种低劣的伎俩怎么可能瞒得过天下人,所有人都知道新钱是虚值货币,只有五铢钱才是实打实的,因此王莽的新钱在市面上根本无人认可,百姓还是倾向用五铢钱进行交易。

王莽见状不顾经济规律,强令民间使用新钱,否则将被没收,这又导致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同时也引得商人大贾怨声载道,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动荡,国家的崩溃已经到了临界点。

王莽想解决社会矛盾,以复古思想为指导推行改制,然而他脱离实际,朝令夕改,导致改革条款繁多复杂却效率低下。将治国当做儿戏,此等改革岂有不败之理?所以理所当然的,他最终将国家带入了深渊。

众叛亲离

王莽改制的失败和连年在边境挑起战争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蝗灾、旱灾,饥荒并起,农民**接连爆发。其中以山东的赤眉军和荆州的绿林军声势最为壮大。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拥立宗室刘玄为更始帝,重建汉朝廷,并包围了南阳重镇宛城,引起了王莽极大的恐慌。为了挽救危局,他下令从各州郡征发了四十二万大军发兵南阳,号称百万,由此引发了著名的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反莽斗争的转折点,意外的是,这场兵力悬殊的战役,竟然在当时的更始汉军将领刘秀(后来的光武帝)指挥下逆转乾坤,以新军全军覆没而告终,至此王莽彻底失去了统治的武力根基,新莽朝廷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新朝内部也已经分崩离析,统治集团眼见王莽败亡指日可待感到大难临头,因而开始各寻出路,甚至出现有人密谋劫持王莽降汉的事件。

这件事虽然被王莽察觉并粉碎,但对挽救局势没有丝毫帮助。汉书将王莽此时的惊惧描写得淋漓尽致,此时他茶饭不思,坐卧不宁,一夕不得安寝,而之前屡试不爽的谶语也不再奏效,绝望之时,甚至带着百官跑到南郊举行哭天大典,一时恸哭之声此起彼伏,亡国之兆尽显。

穷途末路之下,王莽又赦免了**中的囚犯并给他们分发兵器,妄图凭此扭转局势。然而这支乌合之众很没出发多久便一哄而散了。

很快绿林**军便攻入长安,王莽带着仅剩的一千多人逃到渐台,但由于他多行不义,众叛亲离,宫中的姬妾也出卖了他,将他的行踪报告给**军。

**军闻讯将渐台重重围困,一番战斗后,王莽身死,脑袋最终被割下后涂满漆,成为了后世帝王府库中的纪念品,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悲剧收场

王莽的时代结束了,作为一个悲剧的改革家,他有着不错的初衷,清楚认识到西汉长年累月下积攒的豪强跋扈、土地兼并等种种弊端

如果循序渐进,因势而为,也许他本有希望成为扶大厦之将倾的救世主,然而他从未去彻底了解底层百姓的诉求,杀子偿命的举动,也许更多是一种维护“圣人”名声的**姿态。而穿凿附会的托古改制,更是把全国上下都得罪了个遍,所以这场仓促的改革,注定只会因脱离实际而走向失败。

**军的熊熊烈火终于将王莽吞噬,王莽被杀后,他的头颅被呈给了更始帝刘玄。但刘玄见到头颅后顿时感慨,如果王莽没有称帝篡位,那么他早年的功勋和表现,评价应该和霍光等同

这也许正如后世白居易所说的那样——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相关软件

更多>
返回顶部